套路贷为何只盯年轻人?

套路贷为何只盯年轻人?

有媒体报道,山西一中年男子,45天前接到女儿坠楼的消息,在整理女儿的“遗物”时,他发现大量“网贷”还款清单,女儿在20多家网贷平台均有贷款,总数大概在“13万到17万之间”。按照中年男子的猜测,女儿可能是不堪还款压力,才最终选择用这种方式结束生命。依照媒体所了解到的信息,虽然不能确定女子的真正死亡原因,但很可能与“套路贷”有关。

坦白讲,类似的悲剧在“套路贷”风行的境况下,已经发生很多起。从“入坑”的人群来看,多半是“年轻人”(初入职场,在读大学生居多)。尤其,作为大学校园来讲,算是“重灾区”。不少学生初入校园,好不容易摆脱“原生家庭”的束缚,可经济上又不独立。所以,很自然的就被“套路贷”的操盘手盯上。当然,“套路贷”本身的“贷款门槛”比较低,这也是为何,很多“年轻人”在没有足够经济担保的情况下,就可以“贷款”。但是“贷款门槛低”,就意味着“还款条件苛刻”。一方面,利息自然高于常规的金融机构;一方面,不按时还款,会遭遇各种烦扰。总之,一入网贷深似海。这些道理,很多年轻人其实也很清楚。但是,往往在贷款的时候,总是太过理想化。所以,出问题的时候,也会显得没有着落。就比如,女子“遗物”有20多家网贷平台账单这件事情。如若,当事人真的是因为“套路贷”走投无路,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
本质上,也说明很多人在面对生活的时候,往往会因阅历的不足,作出荒诞的选择。事实上,就按照“13万到17万”的负债评估,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讲简直就不值一提。但是,很多时候,一些年轻人正处于“独立和半独立”(经济上和精神上)之间,所以,很容易在处理个人困境的时候,选择独自承担。只可惜,在承担的过程中,只要出现“精神层面的垮塌”和“经济层面的破产”,就很容易走向极端的路径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“套路贷”的原罪就是不可回避的。因为,明知道年轻人承受力(经济上和精神上)不够强,却依旧选择年轻人下手,着实有些“不地道”。同时,作为年轻人,也应该警醒,很多看起来很美的事情,其实早已危机重重。“套路贷”和“年轻人”好像是天生的平行产物。“套路贷”的规则很模糊,“年轻人”的责任很模糊。于是,二者“合谋”,自然勾兑不出什么好事儿。很多事情,看起来本不应该发生,但是,从根源上追溯,却又显得不谋而合。“套路贷”和“年轻人”的关系构建,就是这样的逻辑。

很多时候,以成年人的视角看年轻人们深陷“套路贷”的事情,总觉得荒诞不经。但是,发生的就代表永远发生了。一支新款口红,一件新款手机,就能让一个年轻人成为“套路贷”的目标。甚至,很多“套路贷”,为让借贷变得可循环,开始催生援交生意,也就是常讲的“裸贷”和“肉偿”。很多初出茅庐的“年轻人”,不知世事之艰险,便很容易“入坑”。而且,就世俗的观念,年轻人又不好意思跟父母讲明真相。所以,只会越陷越深。直到某一天,实在撑不下去,就会选择极端的处理方式。不得不说,这是“年轻人”的一种悲哀,同时也是“套路贷”的一种“险恶”。不过,有正常认知的“成年人”,基本上不会选择“套路贷”。一方面,“套路贷”本身就是“救急”用,金额不会太大,但利息还很高;一方面,“成年人”在借贷方面,总还是相对理性的。所以,“套路贷”的趋向,基本上是专盯年轻人。刚上班的办公室白领,未出校门的准毕业生,基本上属于“套路贷”的主要目标。“套路贷”的操盘手深知,年轻人刚上社会,没有过多积蓄,但又欲望无限,这种情况下,很容易将“套路”落实下去。所以,“套路贷”的操盘手,往往都会将魔手伸向年轻人的地盘。

而作为年轻人群体,很多时候孤立无援,很容易被越陷越深。于是“拆墙逻辑”就会产生,而这也是“套路贷”操盘手愿意看到的景象。因为,越是如此,他(她)们越能得到更多利益,并且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单独个体的利益。而这也是,“套路贷”最为险恶的一面。然而,“套路贷”的原罪,不仅只是法律上的问题,在道德秩序上,其实也是一个顽固的“毒瘤”。自古以来,“高利贷”就不被人们看好。但是,很多时候,作为“救急”却又显得“和蔼可亲”。所以,多少年来,“高利贷”一直没有消逝。只是,随着时代的变化,形式上在不停的转变。很多人也许会觉得,作为“借贷者”,出现无法止损的局面,都是“自作自受”。然而,从社会的全局出发,如果能从源头上进行止损,或许这样的悲剧就会减少很多。毕竟,并不是每个人的认知,都能较为理性。因此,作为社会秩序的把控,也该打捞一下这些“生活的疯子”。回到女子“遗物”有20多家网贷平台账单的事件中,作为她的父母肯定是无奈的。一朵还没有盛开的“鲜花”,就因为自己的经济秩序被打乱,就彻底堕入永恒的灰暗,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。当然,类似的问题还在发生,只期待年轻人能理性的消费,合理的支出,切莫轻易“借款”,身陷“套路”。

相关推荐